之前一直听说过飞牛NAS这个系统,最近终于有空体验了一下。试用了几天,感觉相当满意。正好有机会写两篇博客分享我的使用情况,本文将专注于使用体验,另一篇文章会分析其底层系统。

背景

有些朋友知道,我自己的 NAS 并没有安装定制化的 Linux 系统,而是购买了几块移动硬盘挂载到 Proxmox 中,然后安装 Debian 来使用。

1747492356082.png

之后手动启动里面的 Samba, Jellyfin 等服务。因为不止一台机器,也包括云厂商的,所以我使用 K3s 统一编排这些服务。

1
2
3
4
5
(⎈|default:default)➜  BlogSource git:(master) ✗ kubectl get pods
jellyfin-web-b5488b69b-cz69t 1/1 Running 0 15d
timemachine-dbc898585-j4ln8 1/1 Running 0 42d
uptime-kuma-74b49dd555-qfnvz 1/1 Running 0 22h
samba-7c95544b86-qjj7q 1/1 Running 0 16d

我自己额外的服务也有很多,所以只能使用这种形式来组织服务了。

安装

这次的飞牛NAS我其实是作为虚拟机安装在Proxmox中的,然后挂了虚拟的硬盘进去:

1747492896256.png

具体过程可以自己尝试下,最后页面大概长这样

1747494483164.png

我的一些用法

云盘挂载

我之前一直开着百度云盘和阿里云盘的会员,这次终于有官方的系统能直接挂载到Linux下面了。另外我还把原有的SMB服务也挂过来了,相当于飞牛NAS做了一个家用NAS的中心

1747495220013.png

影视照片

其实我想写篇博客就是因为它的影视功能太好了,我把原来在Jellyfin添加的路径以及网盘保存的电影、电视剧都加到这里了。

我顺便也给电视和iPad装了客户端,比Plex和Jellyfin使用体验好太多了。

1747495571675.png

Time Machine

之前我的Time Machine是用容器挂了磁盘来做的,类似这样进行创建的,估计我之后就会把这个功能也放到飞牛里面了。

1
2
3
4
5
6
name: timemachine
image: mbentley/timemachine:smb-20250328
hostPath:
- name: data
hostPath: /run/mount/AppleBackup/timemachine
podPath: /opt/timemachine

网盘备份

原来我的备份方案是先用rclone同步到Windows中,再通过Windows虚拟机中的阿里云盘客户端做文件备份的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name: rclone-backup
type: yaml
image: rclone/rclone:1.68
template: rclone
command:
- /bin/sh
- -c
- while true; do rclone sync /data win-smb:/K3sBackup/${NODE_NAME} -v; sleep 7200; done
hostPath:
- name: data-sync
hostPath: /var/lib/K3sData/
podPath: /data

现在可以考虑直接将文件同步到飞牛NAS中,再配置它原生的备份方案来放到网盘了。

1747534861771.png

新加硬盘

我的另一台NAS上面的硬盘可能不会再动了,但是新买的硬盘估计会用用PVE的USB挂到飞牛这边来了。至于RAID目前我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。

1747535408666.png

总结

我挺喜欢它的很多功能的,基本上已经将我心目中的NAS实现了。我甚至想要将部分服务迁移到这里来了(Jellyfin, TimeMachine, alist)。它也增强了很多原来NextCloud的支持不好的功能,如果有一天我开工作室,估计会用它来做内部共享系统,比用很多云服务的SaaS功能提供的都好。